崇德精护、厚朴笃行

  • 学院首页
  •   >   通知公告
  •   >   正文
  • 学院首页

    【清廉教育】清风丨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

    发布日期:2023-09-18    

    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

  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赵林

    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。不过鲜为人知的是,这句话出自明代董其昌的《画禅室随笔》。“画家六法,一曰‘气韵生动’。‘气韵’不可学,此生而知之,自有天授。然亦有学得处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胸中脱去尘浊,自然丘壑内营。成立郛郭,随手写去,皆为山水传神。”董其昌的这句话原本讲的是绘画技巧,但因其精辟而充满哲理的总结,其启发意义早已经超出了绘画本身。

   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然而,单单读书又是远远不够的。《南史·陆澄传》记载:澄当世称为硕学,读《易》三年不解文义,欲撰《宋书》竟不成。王俭戏之曰:“陆公,书厨也。”这则小故事告诉人们,一个人如果读死书、死读书,只不过是个“两脚书橱”而已。从另一方面讲,单单行万里路也是不行的。钱钟书先生说:“如果不读书,行万里路,也只是个邮差。”只有把读书与游历紧密结合起来,才能够相得益彰、相辅相成。正如清代张潮所言:“文章是案头之山水,山水是地上之文章。”古往今来,数不胜数的大思想家、大文学家无不是善于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的典范。司马迁之所以能够以其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识,完成鸿篇巨著《史记》,与他年轻时博览群书,饱览名山大川,实地考察有密切关联。苏洵年轻时常常游历名山大川,回到家中便给苏轼、苏辙两兄弟讲述旅途见闻。等到苏轼、苏辙长大后,苏洵便带领兄弟二人游历名山名寺,走访名师高士。父子三人曾走三峡赴京,在观赏沿途风景的同时,时常吟诗作词,江上航行完毕、弃船登陆时,兄弟二人已经作了诗歌百首,名之为《南行集》。徐霞客早年遍观群书,后来走遍大半个中国,每天都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,历经30多年考察,才有了《徐霞客游记》流传千古……可见,读书与游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,而古人正是在游览名山大川、凭吊历史遗迹之间,增长了阅历见识,开阔了胸襟格局,完成了修齐治平的人格升华。

    “行万里路”,就字面意思来理解是游历,更深层、更广泛的意思是阅历和实践。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本质上讲的是学用结合、学以致用。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,其弟子潘耒为《日知录》作序称:“综贯百家,上下千载,详考其得失之故,而断之于心,笔之于书。其术足以匡世,其言足以救世,是谓通儒之学”,强调做学问要面向社会、实践和现实。毛泽东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,就在课堂笔记《讲堂录》中写道:“闭门求学,其学无用。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,则汗漫九垓,遍游四宇尚已。”正是将“有字之书”与“无字之书”紧密结合,毛泽东在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深入探索中,走出了一条“本本”上没有的新路。

   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。当前,我国正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,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、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,迫切需要广大党员、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、政治自觉、行动自觉,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、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、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、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、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,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。

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© All rights reserved. 威斯尼斯人60555护理学院E_Mail:gyhulxy@glmc.edu.cn

    Baidu
    sogou